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 > 新闻正文

雍正的食谱

雍正的食谱


1.清朝皇帝的膳食是什么样子的

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

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

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各种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设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人,庖长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

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

用膳时,东西两边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间南门,东西两边是给皇帝留用的,因为皇帝要坐东朝西用膳。膳房太监负责摆好膳桌,铺上桌单,开膳时间一到,侍卫便通知御膳房将膳食送上,这叫“传膳”。

然后,太监们便手捧红色漆盒排着队进来,将各种菜肴、饭点、汤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规定位置摆放好,无关人员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监。这时,皇帝在太监簇拥下步入膳桌入座,准备用膳,四名太监垂手立于皇帝身后,一名年长的侍膳太监则站在一旁,负责给皇帝布菜。

膳桌一般用三张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间一张桌子供皇帝进膳用,主要摆放几只时令鲜菜和水果等。在膳桌旁边还另设一几案,以备皇帝赏赐,皇帝觉得哪道菜特别可口,说声“赏”,这道菜便会被放到几案上,,待会儿放入配有开水加温的食盒内,送到被赏赐的官员府中或妃嫔宫中。

待膳太监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牌,查看变色不变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还有就是检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一起会否产生毒素反应。试毒牌是一种银制的半寸宽、三寸长的小牌子,据说如果饭菜中含毒,银牌就会变色,如果皇帝是绝对不会食用的,以防止中毒,甚至还会追究厨师的责任,弄不好就要杀头。

用试毒牌检验过之后,太监再亲口将每道菜尝一口,谓之“尝膳”。验证无误后,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监将自己喜欢吃的菜点盛至碗中,开始享用。

皇帝吃的饭菜,一般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锅、粥、汤等,加在一起大约有二十几品。由于皇帝用膳都严格按照祖制家法,所以吃起来恐怕是了无兴致,只不过图个排场和程式而已。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忆道:“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地摆在一边, 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他还把皇帝用膳归结为四句话:“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无论哪道菜,即使它再可口,皇帝都不能连吃三口,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家规,叫作“吃菜不许过三匙”。

因为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是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的,一来怕有人在膳食上打主意,投毒谋害皇帝;二来也是不想传出宫后有人假借御膳之名,招摇撞骗。站立在皇帝身后的四名太监便是专门执行家规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规矩。

皇帝用眼睛看哪个菜,侍膳太监便将那个菜朝皇帝身边挪近一点,然后用羹匙舀进布碟里。假如皇帝吃后说了句“这个菜不错”或是赞许点头,传膳太监就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时将这个菜朝后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

如果连舀三次连吃三口,那四个太监中为首的一个就会叫一声:“撤”其余太监便将这个菜撤下去,而且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见到这个菜了。宫中把这个规矩称作“传膳不劝膳”。

总之,皇帝的用膳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不能让人轻易掌握规律。不光这样,清宫《膳底档》是专门记录皇帝进膳情况的内廷资料,事无巨细,一点不漏均记录在案,但是皇帝爱吃什么菜则是万万不能记录上档的,皇帝也绝不会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或者今天想吃什么。

侍膳的太监及宫内人员更不许随便谈论,这可是宫内的一大忌讳,随意谈论或泄露皇帝用膳情况的人,轻者杖责,重者砍头。如果没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内,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饭。

如果皇帝心情好或者想跟臣僚谈事情,可以恩赐其他人陪同一起进餐,能够沐浴到这种皇恩的幸运者也仅有皇后、妃嫔、皇子皇女以及个别宠臣而已。皇帝用膳时,还有音乐伴兴,大概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帝王进餐时以乐侑食,乐助食兴吧。

当然,清朝的皇帝已不时兴“钟鸣鼎食”之类,而是由乐工演奏较为轻松的吹打曲子。用膳完毕,皇帝还要漱口,漱口毕,春夏季节皇帝一般会吃引些时鲜果品,用于清心爽口,秋冬季节则常饮热茶,以助消化。

清朝御膳每天的食谱都被记录下来,每月集成一册,。

2.清朝的皇帝是谁,夏季有哪些养生食谱

清朝有十二个皇帝姓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庙号太祖 年号 天命

皇太极 庙号太宗 年号 天聪,崇德

福临 庙号世祖 年号 顺治

玄烨 庙号圣祖 年号 康熙

胤祯 庙号世宗 年号 雍正

弘历 庙号高宗 年号 乾隆

喁琰 庙号仁宗 年号 嘉庆

绵宁 庙号宣宗 年号 道光

奕宁 庙号文宗 年号 咸丰

载淳 庙号穆宗 年号 同治

载恬 庙号德宗 年号 光绪

溥仪 年号 宣统

3.雍正王朝里英格是指什么食物

指的是:臭李子。又叫做稠李子,老乌眼,乌眼。是达乌里鼠李的果实。在31集里弘历和弘时在讨论皇阿玛的病情,说:吃点鲜英格就好了。

它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泻下杀毒及多种消炎功能。可内服,外敷。产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北及河北、山西。

扩展资料:

臭李子的药用功能是清热解毒;泻下杀虫;止咳祛痰。主治疮痈;瘰疬;疥癣;龋齿; 口疮;牙痛;腹胀便秘;咳嗽痰喘;水肿胀满;支气管炎;肺气肿。

臭李子可以直接食用,吃法是:摘下放入冰箱中冷冻,冷冻后使用食用不会有苦涩 ,食用会很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臭李子

4.清朝第五位皇帝

“皇帝驾崩了……”一个悠长的声音,一棵枯树,漫天飘雪,一地银白……这是影视剧里常见的镜头,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神秘现象———清朝皇帝多死于腊月和正月。

其实,这个现象还存在于民间,“年关难过”是老百姓熟知的谚语,它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病中老人能否挺过这一年。 年关,死人……这个时节是被诅咒了?还是人们的心理作用?还是有真实的科学支持?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阎崇年,曾经在央视的《百家讲坛》里提出这一现象———清朝12个皇帝中,有10个人是在两个时间段死的:一个是在冬天,农历的腊月、正月;一个是在夏天,农历的七月、八月。

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清朝的12个皇帝中死于腊月、正月的皇帝有康熙(农历十一月)、同治、顺治、乾隆、道光,一共5位;死于七、八月夏季的,也是5个人,嘉庆、咸丰、努尔哈赤、皇太极、雍正。 除了清朝皇帝如此,阎崇年教授还指出,明朝皇帝除了建文帝,因“靖难之役”逃跑后是死了还是出家了难考证,景泰帝被毒死,崇祯帝因为李自成打到北京而自缢之外,其他因病死的皇帝基本上冬天是腊正月,夏天是七八月。

《黄帝内经》认为“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就说人体有病,阴阳失调,在他跟时间的节律相违背的时候,就加重,就可能死亡。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腊月、正月易死人并不是一个偶然或神秘的现象,而是与某些方面疾病在这种气候下高发有关。 满族贵族的饮食沿袭了他们早先在东北的生活习惯,看清帝的食谱,虽然各类菜肴丰实,但蔬菜水果所占比重非常少。

阎崇年指出,清帝喜食“厚味”,嗜吃肉类,尤其是肥猪肉和肥鸭肉。从清宫的档案里可以看出,一个皇帝吃饭,一天供应大油一斤。

清宫里头萨满祭祀,杀猪,杀猪前先把猪的耳朵用蜡灌上,灌它叫,叫“领牲”,然后就杀了。 把猪血接上后去皮。

在坤宁宫,支起大锅灶就在那儿煮,皇帝等就在炕上,就吃这个“胙肉”,即祭肉。 乾隆帝的饮宴菜肴中以鸡、鸭、鱼、猪、羊、鹿、鹅肉等为主,即使是早膳中也有肥鸭肉出现。

他爱吃一种“苏造肉”,就是用五花肉加上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蔻仁、肉桂等九味药料烹制而成的一道厚味肉菜。 由于皇帝们爱吃肉,皇宫里为了肉的保鲜也是想尽办法。

医学史研究专家梁峻教授介绍说,在清朝的皇宫里就已经有了“冰箱”。 他们的“冰箱”当然不是用电的,而是烧制的厚厚的瓷皿,有盖,外面是绿色的琉璃瓦。

梁峻分析说,由于瓷本身较凉,厚厚的可用来隔绝外界的热气,里面再放上冰块,肉就放在冰块上,盖上盖子,肉就可以保鲜好几天了。 除了饮食上多油腻之外,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里,平时很注意运动的皇帝们活动量就大大减少。

阎崇年指出,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射猎、骑马、征战、出巡,运动量很大,但到冬天就不活动了,活动很少,气候又冷,血管又收缩,再加上其他一些疾病,身体很容易出危险。 摘自《清史拾遗》 。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