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加拉人的饮食习惯
孟加拉人对中餐倍加喜欢。除在社会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外,一般都惯于用手抓食取饭。孟加拉查克玛人多以米饭为主食,副食为鱼肉和蔬菜,除了食用鸡肉、牛羊肉、鹿肉、青蛙肉、螃蟹外,猪肉也是常用的肉食(因其为非伊斯兰教),竹笋也是查克玛人十分喜爱的食品。
孟加拉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讲究菜肴色味,注重菜肴品种多样。
2.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辛辣味。
3.主食以米饭为主,也爱吃甜点心等。
4.副食:爱吃牛肉、羊肉、鱼、鸡、鸭、蛋类;蔬菜喜欢青椒、土豆、豌豆、黄瓜、西红柿等;调料爱用咖喱、胡椒粉、番茄酱、糖、味精等。
5.制法对涮、烩、煎、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6.中餐喜爱中国的川菜和清真菜。
7.菜谱:很欣赏什锦大拼盘、北京烤鸭、香酥鸡、干烧鳜鱼、鸡油菜球、咖喱牛肉、手抓羊肉、青椒肉丝、南煎丸子、奶扒鲜桃仁等风味菜肴。
8.水酒喜欢喝红茶和咖啡,以及矿泉水、桔子汁等各种软饮料。
9.果品喜欢吃桔、柑、橙、香蕉、菠萝、芒果、甜瓜、西瓜等;干果喜欢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等。
2.孟加拉国的特色美食是什么
以“孟加拉虎”而闻名中外的孟加拉国美食,冠有“猛虎之食”的美誉。孟加拉美食以牛羊肉鱼类和其它飞禽类肉食为主,通常经过煎、烤或扒等烹制,配以各种口味的辣汁和蔬菜,味道浓烈鲜香。孟加拉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地区。在其250多条淡水河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鱼。各种各样的调味品也有助于孟加拉传统烹调文化的发展。孟加拉拥有历史悠久的甘蔗种植和制糖史。因此,糖和甜味是孟加拉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加拉的甜品以牛奶为主料并辅以蔗糖和蜜糖制成。
孟加拉咖喱卷
孟加拉咖喱卷跟印度的咖喱口味差不多,不过咖喱的口味上没有印度辛辣。
3.孟加拉白虎吃什么
几种以下:1,孟加拉白虎猎物里花鹿占27.8%,水鹿占15.3%,豚鹿占13.5%,赤麂占6.4%,野猪占10.8%,豪猪占2.7%,兔子占6.6%,长尾叶猴占16.9% 。
所有猎物平均重61.8公斤。 2,梅花鹿占孟加拉白虎食谱的50.3%,水鹿占6.3%,泽鹿占5.7%,野牛占4.8%,长尾叶猴占21.6%,豪猪占10.3%,野猪只占1% 。
所有猎物平均重66公斤。 3,孟加拉白虎食谱里22.8%是花鹿,水鹿占11.4%,野牛占7.5%,野猪和赤麂分别占8.4%,长尾叶猴占11.3%,斑鼷鹿占13.6%,兔占1.5%,豪猪占0.6%,豺占1%,还有13.5%未辨明种类。
4.和巴基斯坦跟孟加拉的同学做美食交流,应该做什么菜
【佛跳墙】佛跳墙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闽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
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制作而成。其中原料有:鸡肉、鸭肉、鲍鱼、鸭掌、鱼翅、海参、干贝、鱼肚、水鱼肉、虾肉、枸杞、桂圆、香菇、笋尖、竹蛏等等。
调料有:蚝油、盐、冰塘、加饭酒、姜、葱、老抽、生油、上汤等。三十多种原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绍兴酒坛中。
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先以荷叶封口,而后加盖。用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再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
此菜民间有三种传说。其一:据说此菜最初由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的内眷所做。
这位官员设家宴请布政使周莲,菜上桌后香飘四溢,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十几岁就开始学艺,曾在京、杭、苏、粤从厨深造,手艺极高。
他请教了官员的内眷之后,回家对此菜进行了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并起名为“坛烧八宝”。 后来,郑春发集股开办三友斋菜馆,后又更名为聚春圆。
聚春圆主要承办官场宴席,根据一些美食家的建议,郑春发不断改进此菜的配料,并正式起名为“福寿全”,为聚春圆的第一菜。许多美食家、文人墨客都慕名远道而来,品味此菜后,赞叹不已,席间有一秀才以诗助兴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便以“佛跳墙”之名而流传至今。
其二是: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
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
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其三是: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
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十里,佛闻弃禅跳墙来。”
【煎饼卷大葱】很久很久以前,东蒙山一带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在蒙山望海楼下.住着巧珍和田壮一家,男耕女织,生活过的比较舒心,劳作之余,田壮勤学苦读,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田壮帮忙;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主动帮助写诉状,打官司,因此得罪了当地恶霸王洪三,被关进山间大牢,狱卒们恶狠狠地告诉巧珍:“你们家田壮整天咬文嚼字,专和我们家老爷过不去,老爷吩咐,这次只准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看着自己的丈夫饿在牢房,巧珍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恍惚中梦见蒙山娘娘向她走来,说:“巧珍,别犯难,我传授你个法子:你把小麦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还愁您的夫君没饭吃?”一觉醒来,巧珍照此去做,果然灵验,连忙带着自己摊制的煎饼,卷上大葱和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见是“笔墨纸张”没多过问,田壮饥不择食把它吃个精光,就这样,喝着山泉水,吃着煎饼,红光满面,平安出狱后,发愤苦读,背着巧珍摊制的煎饼考上了状元。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把薄石头打磨的象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后改为生铁铸具,也就演化为今天的带“金”字旁的“鏊子”,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煎饼由此又称“状元饼”。【王昭君与桃花鱼】提起“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是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的事。
王昭君,名培,字昭君。南郡姊归(今湖北姊归)人。
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帝或明妃。她的故事成为后世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今湖北林归县的香溪,地处巫峡,在长江北岸,这里正是王昭君的故里。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香溪河中就会出现成群的桃花鱼,它们个个通体透明,漂浮在水面,有玉白、乳黄、粉红三色,触手多达200多条,散开后酷似桃花瓣,这桃花鱼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当汉元帝决定让昭君远嫁匈奴和番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乡亲。昭君返回家乡后,一面与亲人细叙别,一面满山遍野去寻觅儿时的足迹,真舍不得离开这青山秀水的故乡。
可是皇命在身,必须按期返回京城,远嫁荒漠异域的匈奴王。昭君别去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
昭君登上江中的龙舟,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此时盛开的桃花似她的知音,听到感人处,竟纷纷飘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
这些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纷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鱼,追随龙舟游动。当哀怨的琵琶声嘎然而止时,船工们也都洒下同情的泪水。
有位船工随手摸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一桃花鱼。从此,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鱼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