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如何圈定“Z代”
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景点和目的地以“人云亦云”的模式再现,国内出游2.3亿人次,恢复到疫情前同期的103.2%,其中红色旅游火爆,出圈。在同一个行程平台上,名人故居景点预订量比2019年疫情前同期增长859%。
数据显示,过去10年,有超过40亿人选择了“红色旅游”。清明节期间,“00后”红色旅游的预订量甚至同比增长了630%以上。可以说,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人”正在成为红色旅游消费的主要群体。
红色旅游的“复兴”浪潮已经开始。是什么让红色旅游有吸引力?未来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会继续“吸粉”吗?
一组引人注目的数据
收了近百万人,赚了270多万
“我们家专门带孩子来泸定桥。目的是让孩子们体验红军长征走过的路,实地感受红军的艰辛。”今年五一假期,成都市民刘先生特意为儿子规划了一条红色旅游线。刘老师说,除了缅怀先烈,这也是难得的教育课。“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
像刘先生一样,今年五一假期,红色主题游成为许多游客的首选,许多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纪念馆都欢迎游客。比如成都战役纪念馆、成都剑川博物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在放假第二天接待游客1.8万余人,同比增长198%以上。
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大省,五一期间,四川省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99.81万人次,实现收入270.4万元,分别增长193.43%和224.73%。全省半数以上红色旅游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100%以上,泸定桥和陈毅家乡分别增长584.22%和459.04%。
记者也注意到红色旅游团越来越年轻。同一行程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名人故居景区受到年轻游客追捧,预订量较2019年疫情前同期增长85.9%。"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年轻游客旅游消费的新趋势."桐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表示,在红色旅游的核心人群中,“00后”和“90后”年龄在21岁至30岁之间的比例超过40%,其次是“80后”人口,占近30%,40岁以下的总体人口占89.1%。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辐射效应逐渐发挥出来,红色热门旅游景点对五一期间周边住宿和文化旅游消费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邮票上的“痒”
“熊猫专列”成为新的交通门户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红色旅游一直被视为中老年游客追忆历史、追忆往昔苦难和甜蜜思念的“专利”。为什么突然变得很神奇?
3月28日,全国首列“熊猫专列”缓缓驶出成都火车站,带着“重走红色道路”驶向革命圣地遵义。这趟专列旅游,在微博、Tik Tok、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上。主要由年轻用户组成,已经引起了超过1亿的关注,并成功走出了圈子。
据业内分析人士介绍,“熊猫专列”在场景和体验的营造上戳到了年轻游客的痒处。通过差异化的“交通住宿”专列体验,吸引年轻游客关注,再与遵义会议会址、四都赤水纪念馆、百里杜鹃景区等目的地旅游景点串联。这种产品组合使“熊猫专列”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新的交通入口。
“红色旅游的市场反应特别快
除了在创造场景和体验上的个性化突破外,“红”、“绿”、“乡”、“研”、“科技”等新的旅游业态也让红色旅游焕发出年轻人特有的吸引力。如“黄洋界乌龙潭庐山美容屋别墅、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果树瀑布、遵义会址、贵州、荔波、七小牌楼镇远古城、西江千苗村”等系列产品,连成一条与时俱进、寓教于乐、老少皆宜的大众旅游线路。
“红色”利益下的挑战
如何推动红色旅游继续燃烧
事实上,红色旅游的流行离不开建党100周年的整体氛围,也离不开近年来红色旅游资源的全面推广。据统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余件,文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开放率接近94%,场地总数超过1600个。许多红色景点也成为人们旅游的新去处。
站在建党100年的重要节点,红色旅游迎来了多重加分祝福,“返老还童”的浪潮已经开始。市场能跟上吗?
“今年红色旅游产品整体走势看涨,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省级单位还是有很多红色旅游培训和访问团队的。我们也推过延安、江西等很多红色旅游线路,效果不明显。“成都光大旅行社副总经理吴亮也反映了一个明显的现状:虽然红色旅游产品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目前大部分红色旅游产品都是传统的观光产品组合卡,市场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表现出产品内涵深度挖掘不足、精品景区少的特点。同时,目前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发展,而不能
只盯着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还要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游客体验传统文化之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好。”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以上海外滩、重庆解放碑、成都春熙路为例进行阐述,在他看来,这些网红旅游打卡地,实际上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在新发展阶段,旅游可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提升社会文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未来国内旅游市场空间将达到100亿游人次、10万亿元消费。“这么大的市场肯定会有溢出效应,不可能只靠传统业态去满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戴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