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 > 新闻正文

雪芝,为什么叫奶酪不叫奶酪?

为什么雪奶酪叫奶酪不叫奶酪?

胡彦云

太阳又晒热了。虽然穿着背心短裤坐在有空调的房间里,还是觉得热气逼人,但是也有一些开心的事,比如西瓜啤酒可以吃可以喝。至于冰棍冷饮,防暑降温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现在,各种雪糕厂家层出不穷,连东北炖菜和长沙臭豆腐的味道都出来了。估计如果把全国各地的雪糕放在一起,可以适当开成“满汉全席”。

如果把时间往后推一百年,销量最大的冷食最早出现在老北京,不得不说是雪芝。

“奶酪”和“雪奶酪”不是一回事

雪芝第一次出现是什么时候?老北京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民俗学家张善培认为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成型。本来叫“雪茶”,但是雪和“血”是谐音。达官贵人很不舒服,中间加了个“花”字,叫“雪茶”,逐渐演变成雪芝。相对清晰的记录其出现时间,是对学者翁欧宏的一种记忆,他说,1945年,1915年和1916年前后,“北京开始有当地的冰淇淋,也叫雪芝”。

一些不严谨的文章常常把老北京的“奶酪”和雪奶酪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奶酪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早在元代《饮膳正要》就有记载。《光绪顺天府志》有记载:“牛奶酪,牛奶做的,法律做的,倒入锅中,用冰糖煮,搅拌,倒出,罐装,放凉,表面有浮皮,如豆腐皮,捞出来,用冰放在罐外,逐渐凝结,甜而凉。”据说这种制作技术是从蒙古传入北京的,在条幅中很受欢迎。《燕都小食品杂咏》赞奶酪色、香、味俱佳:“鲜香的美食属于颜豆,你敢和美女争雪皮。饮酒如渴,方胜的牙齿和脸颊脆如脆。”这里我们用司马相如患糖尿病的故事,但是从奶酪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来看,恐怕吃多了只会加重病情。

奶酪是老北京人记忆中非常美味的食物。比如民俗学家邓云翔说:“上菜的时候,碗里有冷空气,奶酪上放一个鲜红色的山楂饼或一些金黄色的桂花。吃在嘴里又冷又甜,好像任何牛奶冰点都比不上,比如国外的‘樱桃圣代’和紫色冰淇淋。”不过这个东西贵,买得起的人不多。学者戚红旗回忆说:“当时一碗奶酪的价格相当于一磅玉米粉的价格,普通家庭的孩子很少买。”民俗学家白老师也说,这是“中上层家庭”买得起的食物,“因为那时没有冰淇淋和可乐等冷饮。”所以夏天中午经常让奶酪店送一桶奶酪给——,不是天天吃,是客人或者生日消费。

老北京有很多有名的奶酪店,比如甘石桥的二合一,东四牌楼,西单牌楼,但最有名的是前门外胡同的“牛奶羊绒卫”,邓云祥、白、梁实秋等老师的作品里都有提到:“他的奶酪和牛奶都是清新的,所以口味不一样,特别是大碗装水果,奶酪里还有瓜子,不是用来喝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北京人来说,在炎炎夏日,逆着太阳走到奶酪店,远比在巷子里等着小贩挑担子去卖方便得多。戚红旗老师回忆说:“一个人提着两个直径约两尺的木桶,上面盖着白布。桶里装着叠得整整齐齐的兰花小白瓷碗。碗之间有一块小木板。就像蜂窝煤一样,碗里是白奶酪,爽口又甜。”他记得在他家附近常年卖奶酪的小贩已经四十岁左右了。“他身材修长,长着一张长脸,穿着一件蓝布长衫,腰间系着一条蓝布腰带。长袍的正面斜插在腰带袋里,肩上放着一块毛毡。他可以把它举起来,不用放下包袱就能换肩。”喊的声音也很简单:“芝3354哦。当我读翟老师的这段话时,我甚至可以看到在阳光灿烂的小巷里飘走的身影。

第二,“打水的小人”帮张麻子发财

义和团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北京,许多外国的东西陆续被引进北京,比如冰淇淋,但是价格非常昂贵,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于是出现了一种便宜的替代品,——刨冰,大概是雪芝的前身。刨冰是由天然冰制成的,即冰块粘在刨床的圆盘上,圆盘上的刨刀手动或电动旋转来切割冰块。碎冰从盘的缝隙中落到下面的瓷盘上,然后倒入由色素、果味香精和糖水制成的彩色果汁。这种食物的价格很贴近百姓,但最大的问题是机器很重,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卖,不可能走街串巷。冷饮销售旺季,正是人们因怕中暑而在屋内休息的大热天。谁会去街上为刨冰吃一顿大太阳烤?因此,雪芝代替了它出现。

卖雪芝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就是事先准备好一个大木桶,桶里装一个铅铁制成的细长桶。小铁桶的中间有一个轴,轴的底部与大桶的凹槽连接,轴上缠绕着一条橡胶带或拇指粗细的绳子。制作时,将水、糖、玫瑰露等香料放入小铁桶中,在小铁桶外围(即大铁桶和小铁桶之间的中间)装满碎冰块,然后盖上盖子,来回拉动绳子,让小铁桶在冰块中间不停旋转,使桶中的白糖和玫瑰水均匀混合,迅速冷却成雪花般的冰碴。生产者也用竹板在桶壁上刮冰。他们卖的时候用铁栅栏从桶里捞出冰碴和冰,放在小碗里,不仅凉,还甜,好吃。

与刨冰相比,雪芝在“循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制作雪芝的桶不仅可以放在手推车上,还可以挂在自行车的后架旁边,或者简单地将自行车改装成带桶的三轮车,然后将桶放在桶上。简而言之,它可以在街上出售。喊叫有几种方法:

“冰搅凌嘞雪花酪,又去暑来又解渴”,“冰镇的凌来雪花酪,熟水白糖桂花多”,“冰搅凌来雪花酪,贱卖多盛拉主道”……有些老北京的书籍将“冰搅凌”一律改成“冰激凌”,其实是一种误会。在旧时,冰激凌和雪花酪是有很大区别的,那就是冰激凌要加牛奶和鸡蛋,而雪花酪则无此添加。

  雪花酪的“全盛时代”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一到夏天,满城都是卖此冷食的,出现了诸如朝外大街路北的“刨冰王”、清河镇北头路东孙记自行车行(夏天兼卖刨冰和雪花酪)等名店,不仅在口感上竞相改良,甚至连销售方法都花样翻新。根据学者金受申先生的回忆,当时有个著名的“雪花酪张麻子”,在桶的轴上安了个小人,做成打水的模样,“桶转人动,颇能引诱一般小孩,后张麻子竟因此发家,这恐是助人清凉之功吧”。

  三 饭庄子在夏天售冰碗

  走街串巷卖雪花酪者,很多是“打冰盏儿的”。他们一般推一辆双轮小车,手拿两个直径约七八厘米的小铜碗,摞在一起,拇指夹在当中间,用手一掂,敲出非常清脆且悦耳动听的响声,“一听此声,顿觉清凉”。他们所售卖的多是一些清爽可口的小吃,比如春天时卖果子干儿和玻璃粉(一种用藕粉制成的透明似玻璃的凝块儿,切成条后浇上冰镇糖水食用,有败火润喉之效),夏天就卖酸梅汤和雪花酪,在胡同里的吆喝方式也花样繁多,一会儿是“果子干儿玫瑰枣,桃脯玻璃粉,糊子糕来梅汤”,一会儿是“冰搅凌来雪花酪,又凉又甜尝口道”,到了深秋时节他们也不闲着,会把山里红煮烂,汤内加糖,做成酸甜可口的红果汤叫卖。

  除了上述冷食之外,老北京的一些饭庄子在夏天还会出售冰碗,所谓冰碗,就是在蓝白彩大瓷盘里用碎冰垫底,上面叠以鲜桃、梨、苹果等水果,在最上面覆以什刹海出产的鲜藕片、鲜菱角和鲜莲子,上桌时再撒上些白糖和黄酒,入口清香,不仅解暑还有营养。后来逐渐演变成夏天饭庄在上荤菜前赠送的冷盘,《清稗类钞》中就写道:“京师夏日之宴客,飣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