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加快了创新和探索的步伐。在打造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中,深化内需市场与品牌国际化齐头并进,以内部流通为主体,开创国际国内双流通发展新格局。
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提升竞争力
相关数据显示,体育休闲产业是疫情期间遭受严重冲击的细分行业,甚至一些国际一线品牌在资金链和供应链上陷入困境。聚焦国内市场,疫情防控战略成果巨大,运动休闲品牌强势复苏,以安踏、李宁为代表的国内运动品牌表现出色,处于国际品牌前列。
源地图
中国体育用品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解释了背后的原因,他说,从制造业方面来看,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可替代的。面对全球供应链的疫情和问题,中国工厂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品牌的必然选择。
除了产业集聚的发展,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在管理和运营上呈现出新的趋势。目前国内一些老厂打算上市,所以更注重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社会效益。以健身器材制造业为代表的体育用品制造商,技术储备越来越多,R&D和设计能力也在提高。许多国际品牌在中国的生产已经从代工转向贴牌生产。“中国的体育用品厂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现在国内健身厂商接到的很多海外订单,往往只是一个概念。我们的工厂负责设计和制造,甚至一些国际品牌已经将模具转移到中国的加工厂。”罗杰说。
重技术积累产业寻求转型升级
以前相对于品牌方,厂商更弱,因为制造厂有可替代性。一些制造企业在五年前担心被取代,但今年,联合会在调查中从制造商那里得到了新的答案。“有厂家告诉我们,以前是按照别人的原型生产的。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技术积累,设计制造技术水平提高了,就成了需要的一方。”罗杰说。在业内看来,抓住技术核心是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发展的动力,通过技术积累提升话语权是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改革中,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正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设体育强国,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的长远目标。近年来,一系列相关政策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专家认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必将带动作为体育产业支柱的体育用品产业的产值和消费水平再次腾飞。“在‘十四五’期间,国家‘新基础设施’战略将全面实施。在这一过程中,体育用品行业最大的新增量将来自全民健身设施和学校体育场馆,尤其是健身设施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源地图
深入培育内需市场,与品牌国际化齐头并进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在应对全球供应链体系冲击的同时,应抓住5G智能的机遇,推动优质产品进入消费端。体育用品企业需要加快建设
罗杰说,中国的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中国品牌已经接近或进入世界级阵营。从赶超到跑领先,从纯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标准输出,中国品牌实现了逆袭,化茧为蝶。“联合会希望汇聚行业领先企业、领先品牌和各方力量,共同倡导行业企业关注R&D、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打造民族品牌,在全球市场树立‘中国制造’的新形象。”
专家指出,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应以深化国内市场为基础,中国体育消费市场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借鉴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中国品牌国际化最重要的部分是深化内需市场,结合体育消费需求的新趋势,用优质产品解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痛点,推动行业的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
来源:中国体育报
图片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