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布了11月份的车险数据。易品君注意到一组有趣的数据,就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统计中,与保额相比,有些企业表现出“倒挂”的现象,比如广汽传祺,但有些企业的销量“掺了一大半水”,比如宝骏E100。
众所周知,全国乘用车信息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的月度数据一般是企业自己上报的,指的是车型的批发量。一般来说,汽车只要出厂就可以算作“销量”,但实际上这些汽车并不一定卖给消费者,这部分“销量”也算是“库存”的一部分。真正的销量其实是保额,也就是消费者真正购买的车。显然,后者含金量更高。
据协会数据显示,11月份新能源窄轨乘用车销量17.1万辆,同比增长139.2%,环比增长28.2%,成为乘用车零售增长的核心动力。“11月份的销售增长主要是由新能源汽车推动的,传统汽车公司没有享受到市场复苏红利。”
这样显眼的数据有没有“水分”,有多大“水分”?我们不妨从两个维度来观察,即八大电动车和八大新能源汽车企业。
01
纯电动汽车的销量中,宝骏E100“水分”最大
(注:“比例”指保额/批发额)
从上表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宝骏E100已经成为销量最大的产品。11月份销量仅占批发量的38.1%,近60%的销量是以“库存车”的形式卖给经销商的。但作为兄弟品牌,洪光MINI EV的销量非常“真实”,保额竟然超过了批发金额。易品君从相关企业了解到,这种情况往往是经销商“清仓”的表现,导致卡的数量大于厂家的出货量。
02
企业销量的“水分”相对平衡
(注:“比例”指保额/批发额)
这里先说明一下上表中企业的排名。根据协会排名,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八应该包括SAIC乘用车和江淮汽车。但这两家企业比较特殊,前者出口量大。比如MG EZS很大一部分卖了3922辆,导致国产品牌少。所以按照同一个维度统计必然会干扰数据的准确性。江淮汽车的5873辆包括威来汽车的5291辆。减去威来的销量,江淮新能源汽车也不会排进前十。所以前10家公司减去这两家后只取前8家,这也是为什么车辆统计中只取前8家的原因。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虽然整体批发量和保额有一定差距,但如果排除广汽的话,差距还是比较均衡的。广汽传祺“倒挂”现象主要是广汽AION S造成的(详见第一表数据)。还有一个原因是广汽传祺的新能源销量只统计了“AION S和GE3”,广汽新能源的其他产品没有纳入协会的数据。易品君认为,随着广汽新能源的“独立”,这种“倒挂”现象在2021年后不会出现。
最后,根据两个表中的“平均值”,实际上保险量和企业批发量都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都在90%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前10家企业和模式的“比例”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是“健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