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买车,日本人!我个人一直不看好这辆车。昨天不小心说到了。本着不破坏别人幸福的原则,我稍微表扬了一下。结果朋友得意地对我说:我找了几十年的修车师傅!
几十年不为人知,但我觉得很可笑。其实在评论区也经常看到类似的话题。似乎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就是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和权威。与其他来自媒体的汽车评论家不同,热哥是4S一家汽车商店的投资者。因为喜欢和大家交流,所以发文章拍视频。
先说说我眼中的维修工成长轨迹。这个行业一直是师傅带徒弟。早期没有可以修复的品牌型号。一般来说,都是从解放牌卡车起步,然后有长安面包车,再有大众、标致等更早的合资车。在4S商店遍地开花之前,即使汽车被修理了一辈子,也不会有很多品牌和型号。以上言论出自长辈之口。
后来,随着民用汽车市场的放开,4S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是修理工从一个闭门造车、作坊式的操作,变成了一个随着行业发展而成长的服务团队。目前我们招聘维修工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招交通学校汽修专业的毕业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大工人一般不跳槽,原因后面会讨论。
学大工人当学徒。学什么?这个品牌的维护知识,从学徒到中级工作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跟个人的勤奋和悟性有关,快人半年就能开始当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除了学校的汽车机械基础知识,还有就是人的流动性很大,商场需要留住潜在的孩子。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汽车企业都是模块化生产,售后维修也有一套严格的检测和实施标准,只要遵循汽车企业的要求。所谓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熟悉标准化和流程。
当然,这不包括油漆工和钣金工,这是两个需要日积月累掌握的技能。但是这样的维修工不会涉及机械和机电知识。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基本上是车盲,赚的比机械师少一点。许多车手都发现他们的车有问题,但是当他们去4S商店时,他们找不到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原因是汽车公司制定的保养流程,仍然限制了机修工的自我发挥和完善技能。热哥是高端品牌,这种情况很多。基本上每个周会都会专门讨论解决方案和解决方案。
宝马的精英机修工去奥迪了,但是眼神发呆,需要学习很久。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大工人一般不跳槽的原因。即使换了工作,也是从同一个品牌的店铺流出来的。而且现在的机械师只是看代码构造,没有代码等于没有错。而且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你觉得你的车有异响漏油,说明质量不好。十几二十年前的车不是坏了就是坏了,质量跟现在很不一样,能修的只是小毛病。大问题是让你直接换个新的。
修理工不管干了多少年,我的用人经验是,机械师的个人能力是随着汽车公司的技术进步而被动增长的。现在,
基本上没有电脑就不会修车,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早期的机修工受环境影响见识短,现在的机修工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所以不要认为他们说的就是正确的,买车则更不要和他们咨询。我们有上百名修车工人,别说懂车的,就是有车的也没有多少,因为这些孩子大部分出身农村,但凡家庭条件稍好一些,就不会选择这个艰苦的重体力行业,所以需要赚钱补贴家里,反倒是城市出身的销售顾问,有些人赚着五千的收入开着几十万的豪车。
而且汽车知识体系没有这么简单,机修知识是汽车机械知识的底层,汽车设计工程师才是站在行业金字塔尖的人士,这些人基本都是名校毕业,主管或者总监级别的管理层,最起码得是一个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硕士学历,即便如此没有十几二十年的职场磨砺,也很难独当一面设计一个全新的汽车元件,基本都是上图的模样,一台发动机需要的研发团队,甚至要有成百上千的高学历专业人才来组建。
至于说到机修工修的德系车多,日系车少!这一点其实非常好理解,这类修理工我拍着胸脯和你保证,其中大部分就是一两间小店面,一次来三台车就忙不过来的作坊,要么就是汽车城附近租一个大店面的大厂,雇佣一些小家伙打打下手,然后再有三四个从4S店挖来的大工。来维修的车辆如果不是自己亲戚家的,百分百就是超过质保期的老车,翻开五六年前的汽车销量榜,你会发现德系车遥遥领先,日系车销量跌到谷底,原因和一座岛有关,不管是在马路上还是维修车间,保有量都决定了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