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跨界造车潮汹涌。小米不造车,只是“临时”的?

【钉钉技术观察】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能成为“风口飞猪”,但恐怕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不想成为风口飞猪。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初,他们瞄准的风口已经是“新四化”道路上的汽车,摆脱了过去“家里的家人朋友都在做电视和手机”的简单局面。

“导火索”要么是制造汽车的新生力量开始“争光”,要么是老牌汽车公司“重振旗鼓”,要么是特斯拉前段时间在中国名声大噪。随着蛋糕越做越大,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当食客。

最近的热点新闻是小米决定下阶段造车。据LatePost消息,小米已决定造车,并将其视为战略决策,但具体形式和路径尚未确定,或者仍有变数,造车项目可能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牵头。然而,小米集团回应说,“等着瞧吧,还没有”。

这个回答比“无可奉告”更微妙。“不”只是“暂时”,而“等待”可能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默许,但也可能是一种策略。在小米造车的消息传出后的短时间内,小米股价大涨,涨幅最高,达到13.85%,最高价为32.79港元。

看来小米造车的消息是愿意被外界相信的,至少当时是这样。

钉钉科技认为,小米决定造车,并将其视为战略决策,并不奇怪。

一方面,“新四化”进程中的汽车工业是时代的窗口,前景可观,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从全面接入“未来生活”,掌握万物互联时代主动权的角度来看,小米除了家庭和办公场景外,还需要覆盖出行场景,打通车和家,这是真正智能生活的整个场景的基础。

造车本身的动作,在钉钉技术看来,对于小米: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汽车制造的标准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自汽车平台以来,缩短R&D周期、提高零件重复利用率和降低制造复杂性的过程一直在继续。从小米过去的供应链能力建设和小米背后的资金实力来看,小米造一辆车太难了。

钉钉科技也注意到,从现实来看,小米的一些动作有理由被外界认为是一个有可能造车的信号。当然,雷军创办的顺威资本先后投资了威来、小鹏等新势力,可以不考虑。即便如此,还有:家投资地图厂商凯立德;先后申请了恒速巡航、能量补充、车辆控制、导航、辅助驾驶、驾驶安全等汽车相关发明专利。

无论小米可能会去制造汽车,还是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涌入汽车行业,美甲科技认为,原因无非是以下:

看重要性,一方面汽车“新四化”是大出路,有利于后续收入;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毕竟想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用新的故事拉估值或者股价也是有意义的。

从必要性上看,一方面,在生存深度数字化的背景下,企业正在拓展边界,争取后续竞争主动权。只要有涉足的可能,旅游领域就不会荒废;另一方面,相关的大数据与AI领域相同,有望通过允许更多的车载终端用于出行领域来增加数据规模和AI能力。

看可行性,汽车制造本身也在不断标准化,从终端到系统和服务,逐渐出现“通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使得汽车的制造难度比以前降低,就像几年前很多品牌投资手机和电视一样。

当然,无论是对于小米还是其他互联网公司,两个方面还是需要重点关注:独立的技术能力,这关系到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品牌和渠道能力不容易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