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10万,威来的小目标

“我们经受了很多质疑。三年前大家都说威来没厂想卖车?还是说尾巴上有江淮汽车就想卖四五十万是疯了?我们在一起三年多了,向大家证明我们不是骗子。”——伟来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

4月7日,第10万辆量产车在合肥制造基地下线,这是威来汽车的专用日语词,意思是从2018年5月第一辆ES8下线到现在,威来汽车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从1到10万的飞跃。

威来汽车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成立初期,由于“用乐视造车”的不安定局面,威来汽车在“用PPT造车”的挑战下成长,熬过了烧钱的难关,克服了交货的坎.最终成为国内首家突破10万辆的新车厂商。

今年第一季度,威来汽车共交付2万辆(季度交付首次突破2万辆),累计交付9.57万辆。3月份交付7257辆(月交付量创新高),同比增长373.4%,其中威来ES8交付1529辆,威来ES6交付3152辆,威来EC6交付2576辆。根据中国汽车中心终端零售数据,2021年1月和2月,威来在上海高端品牌SUV榜单中排名第一;威来在2020年中国高端品牌销量排名第十。

1046天10万下线威来车做对了什么?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威来汽车实现10万订单时,李斌的态度是谦虚的:“其他宝马可能在一个半月内销售10万台,油罐车仍然比我们的电车早得多。起点,一个小小的起点,我们愿意在达到一百万台的时候写一个总结。”

但几年前,在新能源红利的号召下,中国汽车行业似乎看到了机遇,不少传统企业和新造车企业纷纷进入市场造车。但不幸的是,随着新能源补贴浪潮的消退,市场泡沫已经几次被掏空,一些传统汽车公司的市场销量出现了悬崖般的下滑,而林赛、百腾、未来、博骏等新车公司已经“止步不前”.

伟来在行业洗牌中做对了什么?

除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威来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前瞻性体系。我们从用户需求出发,定义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具有创新的智能制造模式、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模式、包括多元化能量补充方式在内的完整服务体系、基于社区理念的用户运营模式等。

首先,中国的智力创造不是简单的制造业。

魏自成立以来,确立了坚持积极研发、坚持自主研发的发展战略。拥有智能电动汽车“三大动力”(电机、电控、电池组)和“三大智能”(智能网关、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系统)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是全球唯一掌握“三大动力、三大智能”核心技术的硬核汽车企业。威来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4200多项专利和专利申请。

其次,换电模式降低了购车成本,增加了毛利。

威来致力于车电分离、电池租赁、可充电、可更换、可升级的系统,为用户提供全场景开机服务。随着用户群的不断扩大和电池组组合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电池租赁服务(BaaS)。在2021年2月的新订单中,55%的用户选择了BaaS,而BaaS和威来完善的充电和更换服务体系,将加速油车用户向纯电动汽车的转型。

分析认为,通过车电分离可以降低威来电动车的购买成本(70kWh电池组的ES8/ES6/EC6车购买价格可以从7万元降低到38万元/27万/28万)。同时,通过动力交换和升级(70kWh的电池组可以灵活升级到100kwh),续航里程

李斌说:“我们现在有197座发电站,到今年年底将达到500座。有了基础设施的覆盖,我们的用户服务体系一定会更强大。”

同时,威来汽车的用户体验也是其核心竞争优势。

伟来自成立以来,旨在为用户提供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愉悦的生活方式,以用户为中心,从汽车、服务、数字接触、生活方式四个维度打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全新商业模式。现在,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其他新造车企业乃至传统造车企业的学习对象。

“我们需要让别人信任我们,我们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我们需要把事情做好,我们会给出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没有第二次机会。”李斌说:“在我们之前,我们可能没有一个有中国背景的品牌,所以我们敢这样定位汽车。当前的定位意味着您的服务的所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必须匹配。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包括我们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作为奖励,威来汽车正在逐步从“烧钱”过渡到“赚钱”。

p>

2020年四季度,蔚来汽车汽车收入环比增长45%至61.7亿人民币,汽车毛利率同比增加 2.7 个百分点至17.2%。经营现金流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净流入并首次实现全年转正; 截至 2020 年底,包括短期投资等在内的在手现金等价物合计约425亿人民币。

芯片只是短期困扰 保持领先才是终极挑战

谈及目前蔚来存在的挑战,李斌表示和其他车企一样,蔚来汽车也遇到了芯片短缺的问题。

据悉,今年3月26日,蔚来宣布:因芯片短缺,公司决定从2021年3月29日起将合肥江淮汽车工厂的生产暂停5天。

“前段时间停了5个工作日,借着这个机会给我们生产线改造,没有耽误事情,也没耽误下线的数量。”李斌表示:“整个行业都面临芯片短缺的挑战,这不只是我们一家的事情。目前行业里面普遍的共识是二季度芯片供应比较难,三季度芯片短缺的情况会缓解。”

相比短期的芯片短缺,蔚来汽车考虑更多的是能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李斌认为,产品的先进性能不能保证持续的领先,特别是智能电动汽车相关自动驾驶,整个电池的技术等方面能不能保持产品的流动性,这个是终极的挑战,将来汽车最终的产品形态会在将来3-5年形成。

图左: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 秦力洪 图右:蔚来汽车创始人 CEO 李斌

也就是说,厂商现在坚持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基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断。

“我们定义的产品是不是对,技术产品是不是将来的主流技术路线,这个思考判断三年以后才能看到,甚至五年后才能体会到它是对还是错,这个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李斌如是说。

“我们去年开始就在加快研发投入了,我们肯定在全栈研发方面会持续地加大投入,这一点今年董事会非常支持,我们今年研发费用投入跟去年比有非常大的提升。”根据李斌此前透露:,蔚来会坚定地加大研发投入,提速核心技术和新车型的研发和量产工作,2021年的研发投入预计将增加一倍,达到50亿人民币左右。

蔚来财报显示,在2020年研发支出为24.87亿元。

研发的成果最终落到产品层面,在今年年初举行的NIO Day,蔚来发布了旗下首款旗舰型轿车—ET7。

据了解,ET7应用了最新的蔚来自动驾驶技术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蔚来超感系统Aquila配备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其中包括11个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1个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蔚来超算平台Adam搭载四颗英伟达NVIDIA DRIVE Orin芯片,算力达1016TOPS。同时,建立了全栈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将逐步实现高速、城区、停车、加电等场景下轻松安全的点到点自动驾驶体验。ET7还将搭载蔚来汽车全新发布的150kWh电池,综合续驶里程超1000公里。

另外,在李斌看来,汽车是高度依赖服务的产品,伴随着用户、场景越来越多,未来如何提高满意服务,是蔚来汽车非常长期挑战和压力。

为了扭转此前的净亏情况蔚来缩减了销售及管理费用支出,未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如何保证以往高质量的服务标准,蔚来汽车应当注意两者的平衡关系。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蔚来销售及管理费用同比减少21.9%,全年这部分的花费同比下降27.9%。

“亦敌亦友”:蔚来欢迎“竞争队友”

往往,新生事物的影响力不在于它本身的能量,而在于它所引爆的能量。

从此前的新创车企成立,到格力、恒大传统实业进场,再到近期阿里巴巴、滴滴、富士康、苹果、百度科技企业的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造车“门外汉”宣布即将开启造车之路。

“我们其实欢迎更多的公司,包括苹果、华为、小米,所有科技公司他们愿意到造车的浪潮里来,推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好事,加快从汽油车到电动车的转变是好的,很多人关注,最后还是拼产品、拼服务。”

在李斌看来,在新能源行业中,除了“敌对”的竞争关系,彼此都怀揣相同的使命。

李斌表示:“我们更多的共同的使命主要还是队友,把更多汽油车占的比例,在中国来说是94%,从保有量来讲更高了,我们能不能先超过50%,超过50%的时候电动汽车企业逐渐成为主流,没有达到50%之前,我觉得大家更主要的任务是把更多的汽油车用户,说服他们加入到电动汽车的行列,这个是我们主要的目的。”

“大家想象一下比例,只要汽油车转换成为电动车,并且在高端电动车里面我们的份额能守住四五十,我们的份额量就太美好了。所以我们说在中国能不能守住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40%的份额,是要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做事情。”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所定下的目标来看,中国将要在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占比20%。

光大证券的研报中显示:2025年,新势力对标市场空间或达200万辆:当前造车新势力对标定价人民币20万以上的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其销量空间取决于消费升级对应定价人民币30万以上的市占率稳步抬升;纯电动乘用车渗透率。预计, 2025年国内传统燃油乘用车定价人民币20万以上的销量空间或达800万辆;其中,定价人民币30万以上的销量空间或达600+万辆。

受益于政策引导的纯电动乘用车渗透率提升趋势,预计2025E定价人民币20万以上的纯电动乘用车的销量空间或达200万辆,预计在此细分市场具有差异化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车型、车企均有望在消费升级与行业电动化趋势中受益。

连续两年在J.D. Power中排名质量第一,在中保研的测试中所有车型安全测试中排第一,这并非并非鼓吹蔚来的号召力如何强大。也很难证明,今天行业高热的造车热情与蔚来汽车的出现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蔚来汽车的成长,对国内汽车行业来说是有标志性意义的。至少,蔚来的成长切实让国人看到了自主品牌“换道超车”的可能。

而更为关键的是,蔚来汽车在市场定位、平台与车型规划、业务模式于运营模式、以及技术储备等方面的清晰定位,对造车的“后来者”甚至对传统车企来说可以视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发展建议。

事物新生,人们常常会质疑误解它,甚至会不喜欢它,因为人们往往会低估时代被颠覆的可能。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