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中日经济合作的新世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日本在民用物品生产方面完全超过了中国。(颜色)电视冰箱洗衣机不用说了。进入80年代后,偶尔从日本朋友那里得到一支圆珠笔,然后放了好几年。直到去日本留学,我才真正用这支笔做笔记。此后,作者可以购买日本制造的各种圆珠笔。80年代,作者在北京使用黑白电视,到日本没几天,一个朋友开着彩电。从那以后,他朋友的彩电和作者一起生活了将近十年。

作者现在住在北京。你看看周围的车,日本品牌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混动车就是日本品牌的天下。但是你看电动车(EVs),没有日本品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也很难找到日系电动车。

这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品牌横扫中国消费市场的情况大相径庭。当中国将大力推广以电动汽车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时,中日在电动汽车上的合作是否有前景尤其值得关注。

电动汽车在中国和日本有不同的影响

从几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的电动汽车(EVs)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2019年汽车销量大幅下降。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到期,电动汽车价格相对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动汽车销售。当年中国汽车总销量2576.9万辆,其中EV 97.2万辆。EV占汽车销量的3.77%。

日本的情况和中国很不一样。2019年,日本汽车销量也小幅下滑至519.5万辆,其中EV销量仅为2万辆,占比0.38%。与中国的3.77%相比,这个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日对EV的态度不同,与是否拥有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技术有关。虽然中国一些企业也在研究混合动力技术,但实际使用的混合动力汽车并不多。相反,日本早在1995年就推出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概念车,从那以后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到2019年,混合动力汽车年产量达到143.6万辆,日本持有的汽车总数超过1068.4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在日本有足够的市场和足够的生产技术。相对来说,混合动力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环境问题。

放眼欧洲汽车市场,可以看到那里的主要国家在2030年将会普及电动车,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并不大,所以几乎看不到相关的投资信息。美国市场对混合动力汽车有一定的产能,但至今不是汽车的主流产品。

一方面,混合动力汽车的巨大成功使得日本公司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几年到十年以上。另一方面,混合动力汽车也影响了日本电动汽车的发展。直到2020年,日本都没有EV的前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汽车公司缺乏R&D和电动汽车零部件和电动汽车的生产技术。目前,在日本没有使用这些零部件和整车的技术的情况下,与中国企业合作,提前开发中国市场,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上海车展看电动汽车

2021年4月上海车展开幕。

我去参观了车展的所有场馆。丰田在这里推出了一款新的电动汽车。我不是汽车方面的专业记者,但是从丰田EV的造型来看,我感觉丰田用它最好的车型做了一个电动设计,把汽油车最时尚的造型应用到了EV上。它的市场预期和在中国能赢得的销量应该能让企业完全满意。

上海车展上丰田的第一辆电动车

在上海车展上,本田、日产等。当然,也把EV放在最耀眼的展台上,共同展示他们对中国EV市场的信心。

在汽车零部件方面,人们可以更好地看到日本汽车公司的实力。2021年1月1日刚刚成立的日立安斯泰莫有限公司,推出了其先进的电力系统和集成的车辆运动控制部件。感觉日立和本田技术研究行业新成立的企业主要是针对车载设备和软件。与燃油车不同,EV等新能源车对IT技术的需求更大,新企业也在尽力满足这个市场。

日东登科也是一家能为电动车提供各种原材料的企业。在上海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在智能、新能源电气化、自动驾驶等方面提供的电池透气膜、电机绝缘纸等新材料。

日本企业如果真的进入EV市场,对零部件的需求是巨大的,零部件企业的转型将是前提。从上海车展展出的零部件来看,日本公司做了充分的准备。日本企业转型生产EV,相信这个转型不会太难。当日本难以快速转型时,日本企业有必要通过提前在中国推出相关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来做出这一选择。

日立安世公司在上海车展上展示了先进的电力系统和其他产品

在电动汽车上,中日将开展全新的合作

走在市场前列的中国,给电动车零部件和电动车本身的设计理念赋予了新的任务。这不仅是中国公司解决的问题,也是日本公司解决的问题

业通过研发来拿出解决方案。这里不存在是谁的技术具有绝对优势,而是需要在研发、试生产及批量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国际间、企业间的合作,当然这里也存在竞争。不进入中国EV市场,不可能了解市场需求,也难以让本国的EV厂商获得新的进步。

在EV方面的中日合作,将开拓新的中日经济交流的模式。这种开拓也将深深地影响两国的经济关系,让经济交流进入到新阶段。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