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第二届中国智能汽车品牌峰会论坛暨第二届地平线杯中国智能汽车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中国汽车行业应如何适应汽车需求侧改革、如何进一步激发和壮大智能汽车新势力、如何进一步培育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汽车品牌等行业焦点问题。
本次论坛的召开为挖掘和培育新的智能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复苏、品牌推广和企业的优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零点市场拓展和战略规划副总裁李兴禹在论坛上发表了讲话。以下是现场演讲的录音。
地平线市场发展和战略规划副总裁李兴禹
今天,汽车智能化的变革已经如火如荼,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来说,在安全性方面,通过ADAS功能的加持,整个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智能车的水平离真正的消费者满意体验还很远。
我们也可以在测评过程中感受到,很多功能并没有让消费者感到安心、省心、体贴。所以对于这样的活动,Horizon赞助是因为有两个初步的意向:一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希望通过这样的选择,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ADAS和智能驾驶舱的智能功能。而它的使用边界,避免过度使用带来更多的风险,从而使整个行业通过消费者认可而进一步发展;第二,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整个行业的生态能够呈现出更加健康的发展水平。
接下来我就说说零点这几年来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以及我们对汽车未来发展的思考。
目前全车内涵都变了。它已经成为一台四轮“超级计算机”,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这是什么意思?这不仅仅是我们认为的“软件定义的汽车”,更重要的是“数据驱动的进化”。所谓智能车的本质不是有很多固定的智能功能,而是在数据的加持下可以不断迭代功能。这个怎么做?我们需要的底层基础是什么?答案是:计算能力。今天我们注意到特斯拉在L2.5车型上的计算能力已经达到了144T,可以说智能车的计算能力需求将是一个黑洞。
我们想造一款软件定义的车,没有底层足够的计算能力是做不到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汽车的使用年限往往超过十年,摩尔定律驱动的计算平台往往需要三年更新。所以在这里,不仅要把软件和硬件分开,还要把机械和电子分开,这样里面的计算平台才能在整车的生命周期中更新,才能支撑未来软件迭代对计算能力的需求。
因此,通过硬件嵌入、计算能力的过度分配和整个计算硬件的更新,保证这种在整车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更新和进化的能力,是实现智能汽车的物质基础。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智能汽车品牌。品牌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就是体验,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动态体验。举几个例子:比如观感,也许你会把宠物和袋子丢进车里。如果车内有摄像头,它可以检测到,并在你下车时提醒你;再比如个性化服务,通过识别你的面部表情,自动推荐你喜欢的内容;例如,通过真实场景和感知信息的结合,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你的分心,并主动提醒你可能的危险。所有这些功能都使消费者的体验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不仅会有智能汽车的品牌,还会有一个独立的智能功能品牌。比如我们看IT行业的发展历史,就会注意到智能产品内部会诞生子品牌。PC上有微软的小娜,手机上有Siri。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相信这样的智能子品牌也会出现在智能汽车领域。今天威来的Nomi已经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品牌。这样的品牌背后是什么?是智能的加持,可能来自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眼球跟踪。这为上游智能零件供应商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我们不仅有仪器和大屏幕,还有主动感知人的能力。所以Horizon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非常感谢长安。与Horizon一起在智能驾驶舱搭建了计算平台,使手势、语音、眼睛跟踪、疲劳检测等功能得以实现,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
比如我们都知道雨天很难使用语音识别功能,因为外面噪音很大,但是如果能把唇语和语音识别结合起来,就可以大大降低语音识别的错误率,从而增强消费者体验。
我们也看到了每一个情报
汽车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摄像头。如果我们从信息密度来讲,我们看到在所有的车载传感器里面,摄像头拥有最高的信息密度,差不多比激光雷达高出一个数量级,更是远超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今天我们看到摄像头不但数量从过去的3-5颗增长到12颗,同时摄像头的密度也从1.3兆增加到8兆(800万像素)的级别,所有这一切都带来海量的数据。这样的数据使得智能汽车对环境,无论从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它对算力的需求也变得非常巨大,可以说摄像头已经成为在车端的计算最主要的需求来源。
地平线面对中国的驾驶能力深入去打磨我们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应该说,地平线的未来是星辰大海、面向国际市场,但我们深知我们起步一定是在中国、在脚下的这片土地,如果不能够针对中国的驾驶场景去打磨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我们连根据地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做了大量本土化的解决方案的打磨工作,比如说我们能够识别中国所有县市级的红绿灯和交通标识卡,这使得在未来我们打造一个更加适应中国驾驶产品的ADAS解决方案成为可能。同时,我们跟国际Tier1,大陆,还有弗吉亚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未来,我们也会看到这些顶尖级的Tier1会推出有地平线芯片ADAS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在有更多的主机厂可以打造更有本地适应性的驾驶体验。
特别感谢长安对地平线的信任,能够使得我们实现国产车规级AI芯片产业化零的突破,同时我们也看到的结果就是相互成就,UNI-T因为它的高度智能化,成为今年以来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一匹黑马,达到每月销售超过1万台的水准。
我们知道,未来自动驾驶一定会是迈向L4级,现在我们L4还处于一个局部场景的状态,我们和奥迪已经打造了L4自动驾驶车队,去赋能奥迪能够在延崇高速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下去实现L4级的自动驾驶,在未来也可能会在冬奥会的现场。
同时,我们会赋能更多的中国L4初创公司,比如说新石器,通过去赋能他各种各样的创新,比如说面向零售行业的自动驾驶场景,去加速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我们相信,自动驾驶的落地本身不是一个跃迁的状态,而是通过不断地细分场景的落地,逐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铺开的过程。
今天,我们谈智能化核心两大应用就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到目前为止这两条线大部分主机还是独立开发的。地平线的产品也很好地以一种通用化的AI能力去支持这两类应用。比如说我们增程2代既可以支持ADAS,也可以支持在座舱里面的人机交互;到增程3代我们可以做更多复杂的功能,比如说能够支持泊车,通过接入4个摄像头实现更好的自动泊车功能。
在未来,这两个大智能化功能是融合的。因为当我们智能驾驶的功能持续向上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人机共驾的阶段,因为L4级并非一蹴而就,而人机共驾的要求,系统要对人有感知,所以迫使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发生连接,这样一个连接的结果,就使得安全性方面智能座舱的解决方案也要升级到ASIL-D的功能安全等级,客观上要求需要用同一套硬件去达到相同的安全等级。
同时随着算力的增长,单靠芯片能够处理的摄像头的数量从现在的4-6颗扩展到未来的16颗。增程5会在明年上半年推出,我们能够实现16个摄像头的支持,并且具有96T的算力,差不多是征程3的20倍,这样一个飞跃使得打造中央计算平台有了一个很好的物质基础。而通过中央计算平台的支持,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完整的感知中台,只有感知中台去融合在车内和车外的感知,从而使得更加高级复杂的应用开发成为可能,最终能够实现一个更好的软件定义汽车的开发环境。
未来,地平线会还会持续不断的去提升我们的算力,比如说到征程6阶段我们预计会达到400T的算力,从而使得在软件定义汽车实现的时候不必要过分的考虑算力的约束。
地平线根植于中国市场,当然未来目标一定是朝向国际市场,能够跟英伟达等这样的国际顶尖竞争对手一较高下,实现三分天下。今天地平线也是业界唯三能够实现车规级AI芯片量产的公司。
当前的创新已经不能够是单个公司通过逐级交付的形式去推进的阶段,而是必须要更快的速度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必须要协同创新,从这样一个塔状的金字塔模型转向一个拼图式的合作关系。我们也看到,无论是Mobileye跟宝马的合作,还是英伟达和奔驰合作,都体现这样一个理念。
在未来主机厂跟有软件能力的芯片公司的合作,应该是一个必由的战略之路。我们也很高兴能够跟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无论是长安,广汽,还有一汽达成战略合作,去助攻我们的主机厂,加速他们的智能化方面的开发进程。
我们还有更多的Tier1,如大陆、弗吉亚等,加入这样一个创新生态。。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作为一个底层算力的Tier2去赋能我们广大的合作伙伴,组成一个繁荣创新的智能汽车生态。
汇报一下成绩,到目前为止,地平线差不多有超过20个车型定点,有10万片以上的出货。有50个正在合作项目,并且其中的6个车型已经发布。我们预计在明年整个芯片出货量将从10万量级上升到百万量级。
总结来看,地平线在整个智能汽车生态里面的定位就是一个底层的算力提供者,我们通过算力赋能,让我们的合作伙伴,无论是Tier1还是主机厂能够在智能化时代,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打造智能汽车的持续进化能力,同时也使得能够把科技元素品牌化,重新打造品牌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