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多项针对汽车企业的汽车召回计划。在因安全隐患被召回的4万多辆汽车中,有3.3万多辆是纯电动新能源汽车。
在“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新能源汽车被列为“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华社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产品指标、注水和客户拒绝”、“企业市值几千亿才卖车”等问题逐渐凸显,“虚假宣传”、“虚火过度”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隐患。
夸张、注水、甩锅行业的“热”中有隐忧
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火热。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量31.7万辆,同比增长395.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2倍。今年2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了近6倍。到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492万辆,比上年增长29.2%,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但行业热度高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隐忧。
产品性能指标“夸大”和“注水”经常出现。近日,一位购买了大众新迈腾GTE车型的深圳车主告诉记者,该厂商宣称拥有“56公里纯电动续航里程”。“即使车辆充满电后自动断电,仪表盘上显示的纯电动续航里程也只有44公里左右。”4S商店将此解释为“通过算法实现的精确续航”。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杨胜兵表示,汽车公司在整车实际使用情况下,通过夸大宣传向续航里程“注水”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诉讼纠纷大幅增加。
此前,一家知名汽车公司关于其电池技术突破的宣传被指责不实,招致许多专家批评和行业批评。还有一些车企在玩“文字游戏”,把一些行业常见的技术包装成“黑技术”来忽悠消费者。
一些汽车公司产品故障频发,但他们习惯性地向消费者“扔锅”。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2020年,因三大电力系统缺陷导致的新能源汽车召回占召回总数的31.3%。根据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接收消费者提供的汽车产品缺陷线索数据,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中动力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的问题线索占近一半。
记者发现,一些汽车公司往往要为尴尬负责。比如,一款理想ONE新能源车断轴事件,车企先是以“硬件优化升级”封杀,然后在大众压力下承认存在设计缺陷;前述与品牌产品严重碰撞后,安全气囊仍未弹出,车企回应称“碰撞的地方不是重点”;在很多特斯拉电动车不合理加速导致的事故中,特斯拉试图将事故原因归结于车主操作不当;今年1月,特斯拉新车停产,企业意外“甩锅”到国家电网。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纸上造车”和“盲目招商”是“虚火”
一些行业专业人士和专家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销售端的“虚假宣传”往往是行业“大火”的背后。
记者发现,广阔的市场潜力催生了一些纸上“造车”的“PPT车企”。
截至目前,恒大汽车公司市值5000亿港元,成为仅次于比亚迪的港股第二大汽车公司
记者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竞争”推出新能源汽车。
“有的地方给条件拉项目,有的直接给车企压平土地。”一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当你看到新能源汽车项目时,你会抓住它,审查和筛选将是‘绿灯’,以免你落后。”
“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一切地去搞项目,变相助长了行业的‘虚火’。没有真正的市场需求,产品可靠性就达不到标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史建华说。
此外,杨胜兵表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进一步下降,行业将面临完全转向技术能力的市场竞争。面对国内行业技术积累仍然有限的现实,“夸张”、“虚火”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焦虑。
3月8日,在广西柳州某汽车物流园区,工作人员对即将运往国外的新能源汽车进行了检查。新华社(黎汉持摄)
抓质量,管资金,提高技术,保证行业的长远发展
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核心技术吹不出来,行业的“虚火”也不是真火,新
能源车行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就要“挤泡沫”“降虚火”,多层次、多方面地提升经营、治理效能。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除续航里程“注水”外,2020年新能源汽车涉投诉主要问题还有:充电速度与宣传不符;电池质量问题突出;变速箱异响、顿挫及动力消失等问题较多;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等。记者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希望主管部门针对新能源车“虚假宣传”问题建立更直接更高效的投诉举报机制。
杨胜兵认为,当前新能源车企采用宣传手段推广产品无可厚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企业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吸引超前研发投资有积极影响。但如果沦为“虚假宣传”则不但会直接损害消费者权利,还将对产业链各环节都产生负面影响。
他建议,消费者、企业、监管部门等各方应正确认识当前消费预期、产业政策预期与产业真实发展整体水平,相关企业在宣传产品性能时,应将实验品、小试产品与产业整体水平的真实关系表达清楚,消费者也应积极了解行业实况及法律法规政策。
对续航里程“注水”等问题,深圳市消委会副秘书长靳丽娟表示,下一步将组织新能源车主流品牌车型的续航里程“残酷测试”,确保续航里程数据准确真实。
对于部分地方盲目争抢新能源汽车项目,多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在招商引资中把好甄别关。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监管部门应对资本市场针对新能源车行业的“泡沫操作”保持高度警惕。
近期,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表示,将采取技术、管理等多类措施,加强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管。
记者:孙飞、吴涛、印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