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 > 新闻正文

彝族食谱

彝族食谱


1.彝族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饮食习惯在滇西北云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旅行,看见那身披齐脚际黑色羊毛披毡,头上包着黑布包头,额前系着个英雄结的英武男子,必是狩猎深山的彝族猎手。

他们肩挎火枪、挎包、水壶,背持弩弓,腰系箭筒,脚扎绑腿,左右各随两只机敏的猎犬,俨然一副中世纪骑上的样子,黑披毡一甩,飞身追击受伤的野兽,恰似苍鹰低空盘旋;弯弓一举,火枪一发,飞鸟走兽,无不被猎获。彝族男子个个都是优秀的猎手。

现在很多动物被列为保护动物,彝族猎手们当然遵守国家的法令,但有时不免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你有胆量和勇气随他们踏进深山密林,不但能目睹惊险的围猎场面,还能品尝他们充满山野粗扩情趣的野炊食品,体味我们祖先从饮血茹毛跨进火烤火烧的文明门坎的原始情韵。

猎手扛着自己的猎物自豪地走到一个近水避风的地方,放下猎物,像一个鏖战刚息的战士,从容地拿出烟荷包和背壶,一面抽旱烟,一面饮酒,进行短暂的休息。之后,便动手收集一些枯叶干技,用匕首在地上挖出一个三四十厘米见方的小坑,并用新扯下来的松毛铺垫坑内。

然后,拿出挎包里的大米,包在手巾里,到溪水中淘洗干净捆好,放入坑内,再盖上些松毛,洒上些清水用土封好。坑上堆上枯叶干技,打着火镰,生起篝火,炊烟袅袅,便开始风餐露宿过夜了。

猎犬摇摇尾巴舔舔爪子蹲伏在红红的篝火旁,安祥地看着它的主人做饭。猎人用刀砍来一米长短的三根柔韧的新枝条,一端用青藤捆扎好,另一端散开作三脚支架,架在篝火上。

随后,猎手宛如疱丁解牛,用锋利的匕首剖开猎物,剥皮置地,掏出内脏,下水给立功的猎犬饱食美餐。再把肉分割成块,抹上盐巴,挂上三脚支架吱吱地烘烤起来。

如果捕猎的是山鸡或大鸟,猎人就在其身上糊上稀泥巴再放进火中烧烤。泥巴烤干成了泥壳,轻轻一磕便粘着羽毛一齐从皮肉上剥落。

这时,猎人再操刀剖腹取出内脏,剔毛洗净后擦上盐巴,到火上略为烘烤,便有一只野味十足的烤鸡或烤鸟好吃了。三脚架上的肉烤得冒出阵阵的热气,滴下喷香的油脂。

水壶里的水也咕噜咕噜响开了。猎手不紧不慢地取下架上的熟肉切成小块,再倒出壶里的水泡上一缸子清绿的茶,又扒开火炭,打开封土取出埋在坑里的手帕包,打开一看,大米已变成清香扑鼻的松毛米饭了。

你和他们围着篝火,享用着这肉香饭美茶可口的野餐,真比进四星级的大饭店吃海参燕窝全席还要快乐,因为这是在大山母亲般的怀抱里吃着她为你做的饭菜,捧着它,仿佛婴儿手中乳。 如果离天黑还早,猎手会有兴味做鸡肉焖饭请你尝尝。

他把山鸡用火去羽毛,在溪水里洗净,剖去内脏,再把浸泡了一阵的大米装进鸡肚子里,加上点盐巴,然后用野草搓成细绳包扎好,放进做松毛饭的土坑里。封上作盖,点燃熊熊髯火,一个多钟头后,便有鲜嫩清香的鸡肉焖饭好吃了。

有时猎手还信手摘下一些草药放在鸡肚子里,那就是独具品格的鸡药膳了。挎包里若还带得有家种的包谷、洋芋、西葫芦,又随地采到鸡 竹笋等山珍,那鸡肉焖饭就有各种副料可加,成为什锦鸡肉焖饭了。

有荤有素,有米有菜,丰富多采,滋味齐备,这样的野炊上哪里找得到呢?有幸品上一顿,确乎三生难得。

2.彝族特色菜

彝族名菜 炸土海参[主料辅料]鲜土海参。

. 100克花椒盐。

.. 10 克精盐。

.. 5 克菜籽油。

1000 克[烹制方法]1.鲜土海参用水洗净,放入沸水锅内余过,捞出漂冷,去内脏,控干水分,入盆,加精盐拌匀,腌去水分。

2.炒锅上火,注入菜籽油,烧至五成热,下入土海参,炸至变色时捞出。待原锅油温升至七成热,再下土海参冲炸,捞出沥油,装盘时撤上椒盐。

[工艺关键]此菜技属“清炸”法,原料要拌味须经过腌渍。旺火热油,分两次炸,可使之外焦里嫩。

[风味特点]“炸土海参”为彝族风味名菜。云南永胜县的彝族,经常从金沙江的河沙中捕捉土海参食用,土海参是一种软体棘皮蠕形动物,形状、色泽、内脏均似小乌参,故名。

土海参不是海参,胜似海参,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油炸后沙沙作响,香酥脆爽,别有风味。砣砣肉砣砣肉选用凉山当地猪种,30斤左右,由于所选小猪终年敞放在山上,活动自由,肌肉比较结实,其肉软糯喷香。

砣砣肉不能煮软,则一煮熟即起锅拌上盐、海椒、花椒等佐料,特别要加上木姜子,拌在砣砣肉里,具有奇特的香味,既香又嫩又鲜。辣子汤鸡把二斤多重的仔鸡杀后,在冷水里浸泡一下,放入火里烧,待细毛烧尽了,拨毛去杂洗净煮熟,用刀在鸡肉上拍打,连骨带肉剁成碎粒装入盆里,再倒入微温的开水,加盐、海椒面、花椒面、蒜泥,在盆里搅拌即成。

特点是:麻辣味、汤鲜、香味浓。圆根酸菜汤酸菜用圆根或萝卜叶子煮熟后连汤盛入陶瓷坛子中发酵,过数日后取出晾干后即成。

在煮鸡、猪、牛、羊肉时,汤里加上酸菜煮开片刻即可。特点是:味道鲜美,帮助消化。

荞麦煮粑以热水拌和荞面做成扁圆形,开水下锅,水宽旺火煮熟即成。特点是:清香爽口,营养丰富。

连渣菜连渣菜是一道很有彝族特色的风味汤菜。将黄豆用石磨磨成浆,放菜叶,点酸水制作而成,可吃原汁原味,不放任何作料,也可用湖海椒面等作料做蘸水浇在连渣菜上吃。

特点是:清热解渴,色香味俱全,清爽舒服。

3.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玉米、荞麦、小麦主要磨成粉,制成粑粑,用火烧烤(或煮)而食。燕麦制成炒面。

土豆整块煮熟或用火烧吃。大米蒸成米饭。

蔬菜主要有黄豆、豌豆、胡豆、四季豆、绿豆、豇豆、青菜、白菜、南瓜、莴笋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库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餐具有碗、盘、勺、匙、杯、罐、钵、壶等,还有烟斗,都是用木料制成,内外多涂彩漆,一般以黑色为底,再彩绘红黄两色。碗、杯、盘、匙、壶等,大、中、小成套。

酒杯、钵、壶有高脚和平底两种。酒杯除全木制的外,还有取鹰爪作杯脚的,也有用羊角、牛角制成的。

4.彝族人吃的习俗

彝族居住高山,气候寒冷,农业只能生产高寒作物。因此,他们的饮食就以玉米、荞麦、洋芋、燕麦等粮食为主。过去,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刀耕火种,产量不高,彝族家庭普遍缺粮,吃粮的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是蒸、煮或熬成面糊而食,逢年过节偶尔能吃上一次细粮。

彝族有饲养家畜的习惯。家畜多为猪、黄牛、山羊、绵羊等,家禽只有鸡。但平时很少吃肉,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祭祀、做法事、驱神撵鬼或招待贵客时才能杀牲畜。此时,将猪肉或牛羊肉砍成拳头大块放入汤锅里煮,待肉刚熟捞入簸箕或木盆内,稍凉,撒上盐、花椒面、辣椒面及“木苦”(彝语)木姜子粉,将簸箕或木盆不断摇晃,使作料均匀地撒在肉快上即成砣砣肉。砣砣肉味香可口,肉虽肥而不腻、瘦而不绵,是彝族待客的好食品。

由于高山气温的原故,很难种植蔬菜。但在彝族地区很适宜中元根萝卜,县域彝族喜欢将元根萝卜切成块或片,晒干储存,以备常年食用,元根萝卜叶则用沸水烫后捞出,放入木缸,让其发酵变酸,在捞出晒干变成干酸菜,作为常年煮汤食用,也可用其代石膏点制豆腐。此外,彝族地区也产南瓜、四季豆等季节性蔬菜。

县域彝族人喜欢饮酒、抽烟。饮酒是共同的嗜好,在婚、丧、祭祀、年节或待客时以酒作为祝贺品或祭品,便养成了饮酒的习惯.

抽烟则喜欢自种的兰花烟,因这种烟的叶片小,只能揉碎用烟斗吸,老年人几乎都有一个自制的烟斗,简单的用石头磨成烟嘴和烟斗装上竹竿可成;讲究的便用玉石头包上铜片,并饰有花纹,极为精美。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